相關連結:https://www.storm.mg/lifestyle/11082407
自己的實支實付自己救!兒子前陣子車禍受傷,在急診縫合的吸收線效果不佳,拆線後傷口癒合不良,外科診所建議重新縫合。因家中在辦喪事,他只好自己就診。縫合手術結束,診所才告知:自費一萬元。
18 歲的孩子哪來一萬元?他回家後只好告訴我。R姐再三確認:他只簽了「自費同意書」,卻沒有人事前告知金額。
我陪他回診詢問「自費項目的告知流程」與「為何縫合要自費」。結果,討論幾句後診所醫生娘突然回我一句:不想付就不要付!讓我很錯愕。
不是保險不能理賠,而是不願意讓保險變成全民負擔
兒子有兩張意外醫療,加上一張駕駛人傷害險。
這筆一萬元若申請理賠,三家保險公司可能會一起賠,變成一筆費用賠三次。
問題在於:
.這不是合理醫療行為。
.副本濫用會推高理賠率。
.最後所有保戶一起被漲價。
我不願意為了一萬元,變成壓垮全體保費的那根稻草。實支實付不是提款機,而是救命工具。把保險當賺錢管道的人,就是讓商品加速死亡的推手。
實支實付會繼續漲,這不是猜測,是必然
大多數醫生都是仁心在做醫療,兒子只是遇到少數不當自費行為。
真正讓醫療費用飆升的是:人口老化、新藥與精準醫療、自費醫材增加,以及健保給付有限,醫療支出自然快速上升。
金管會提出「漲價機制」
所有年度實際損失率須高於預期,近三年損失率還要比預期高三成以上;即使符合條件,第一年最多漲三成、之後每年最多一成。
但理賠率逐年攀升,不少保險公司已停售實支實付,且無新商品補上。漲價不是選項,而是現況逼出來的結果。
調降保額?看似省保費,其實最危險
受衝擊最大的,是經濟能力普通的小資族。很多人會想:保額降一點,保費就能撐住。
但真正遇到大風險時,代價難以承受。
實支實付從三十萬降到十萬:小狀況沒差;但若遇到三十萬自費手術,你要自己掏二十萬。
保費省的是幾百;出事要掏的是幾十萬。這不是省,而是把風險搬回自己身上。自費醫材20到30萬已是常態,尤其癌症、骨科、眼科、神經外科。
家裡沒有緊急備用金,降額度就是賭命。
不得不的制度:自負額式實支實付
例如,保額三十萬,自負額三萬。遇到三十萬的醫療費,保戶負擔三萬,保險公司賠二十七萬。
這制度能:減少不必要的小額申請、控制理賠率、減緩保費上漲、保住大額醫療功能。如果全面採自負額,反而能延長商品壽命。
如果可以,我也希望需要自費醫療時,保險公司全額理賠。但,醫療費用飛漲的趨勢下,如果不接受自負額,你有更好的方法嗎?
我們一起拒絕不必要的自費醫療,讓保險回到初衷-保險不是賺錢,而是在關鍵時刻救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