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1
最新消息
2
保險快報
3
一筆收據兩次扣?錯!醫藥費獲理賠就不可列扣 報稅4大常見錯誤一次看4
https://www.twwanbao.com/ 萬寶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
Missing parameters [image]

相關連結:https://www.cmmedia.com.tw/home/articles/54427?utm_source=YH

李海琪 2025-05-19 13:00

每年五月的報稅季,是許多民眾最頭痛的時候,雖然政府今年因應美國「對等關稅」措施,破天荒將綜所稅申報期限從5月底延長至6月30日,但錯誤申報的風險依然存在,其中最常被忽略、卻又最容易讓人「補稅補到哭」的扣除額誤區之一,就是醫藥費獲得保險理賠者,不得再列入扣除額

另外,除了醫藥費列扣常踩雷之外,國稅局也整理其他報稅四大常見誤區,從免稅額、所得填報到扣除額項目與申報流程,每一項都藏有不少眉角。今年報稅期限雖有展延,但可別因此鬆懈,報稅前先搞懂這些規則,才不會讓退稅變補稅,白忙一場。

醫藥費獲得理賠就不可抵稅

不少人以為,只要手上有醫院收據,就可以放心報稅抵扣。但台北國稅局提醒,如果這筆費用已經由保險公司給付,那就不屬於納稅人「實際支出」,不能再重複申報抵稅,否則就是違反「不得雙重給付」的稅法原則,輕則被剔除扣除額,重則補稅外加罰鍰。

國稅局舉個實際案例,有位納稅人小花(化名)2023年度報稅時列報超過20萬元的醫藥費,但其中約有5萬多元早已獲得保險理賠。

雖然她主張這筆保險金是多年繳費換來的返還,不應影響抵扣權利,但國稅局駁回其復查,認為醫療保險理賠的本質就是分攤醫療開銷,既然支出已經被理賠,就非屬自付,自然不能抵稅。

事實上,《所得稅法》第17條明確指出,醫藥費列舉扣除的立法目的,是減輕民眾因疾病或生育所產生的經濟壓力,條件是這些費用須支付給公立醫院、健保特約機構,或經財政部認可帳目完整的醫療院所。

而且若已受保險理賠者,即不屬於實際負擔,就沒有列扣的正當性。

因此,國稅局呼籲所有報稅民眾,在申報醫藥費扣除前務必三思:「這筆醫療費是不是自己掏錢出的?」「有沒有收到保險理賠?」只要答案是「有理賠」,那麼這筆金額就請從扣除額中拿掉,否則被查出後可是毫無辯解空間。

常見報稅陷阱4連發,從免稅額、捐款到保險統統別踩雷

除了醫藥費扣除陷阱之外,國稅局也整理出報稅時最容易「出包」的四大類型錯誤,提醒大家趁展延的申報期限內一一檢查,別讓粗心成為荷包殺手。

第一類:免稅額搞錯,親屬關係別亂認

每人基本免稅額為9.7萬元,若是年滿70歲的直系尊親屬(例如父母、祖父母)則提高為14.55萬元;但若申報的是年滿70歲的叔叔、舅舅、兄姊等旁系親屬,免稅額仍是9.7萬元,不能多報。

此外,18歲以上的子女若已成年、有工作或具謀生能力,即便待業也不能當作受扶養親屬列入免稅額。

第二類:所得項目誤刪或漏報

報稅系統會自動帶入所得資料,若民眾私自刪改或對數字有疑問,應先洽詢開立單位確認,否則隨便改動可能造成遺漏。

常被忽略的還有房租收入、私人借貸利息、海外所得及大陸基金獲利等,這些都是應報所得,不報會被查。

第三類:扣除額申報亂報,捐款、保險、教育支出全中槍

例如:點光明燈、安太歲、入會費等具「對價性質」的宗教支出,不得列為捐款扣除;保險費扣除限於直系親屬,且要保人與被保險人需屬同一申報戶;教育學費扣除僅限本人子女,不含兄弟姊妹。

此外,醫療項目還有一些細節要注意,例如醫美、坐月子中心、住院餐費等皆屬非醫療性支出,也不得列扣。

第四類:申報「以為完成」,其實根本沒交出去!

使用手機或網路報稅的民眾,常見只產出稅額估算表卻未上傳資料,這樣並不代表已完成申報。系統必須顯示「申報完成」或「上傳申報成功」才算正式報稅,並且記得下載或列印收執聯存檔。

此外,收到稅額試算通知書也不能當作「無聲申報」,必須在6月30日前完成繳稅或回覆確認。

總而言之,報稅不只是一年一度的任務,更是一場考驗細心與法規知識的大考。尤其像「醫藥費已理賠不能列扣」這類容易誤會的規定,往往是誤區中的誤區,搞錯不僅退不了稅,還會挨補稅單。

國稅局也提醒,若發現已申報資料有誤,只要仍在期限內,網路申報者可直接上傳修正;紙本或條碼申報者則需重填並寄回稽徵機關,若已逾期,就必須以書面方式辦理更正申報。

想要避雷又節稅,從理解規則開始。今年報稅,不妨比往年再多看一眼,替自己的荷包多留一份保障。

回列表 下一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