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濟日報 記者紀佳妘/台北報導
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,65歲以上將達總人口占比的20%,代表每五人中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長者,當高齡人口愈來愈多,長照風險是刻不容緩的課題,但市面上長照相關保單不勝枚舉,買得不夠或選擇錯誤,反而沒保障,建議民眾在投保前,先搞懂各商品的理賠標準及保障內容也不遲。

隨著醫療水準提升,據內政部統計,2020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1.3歲,但活得愈來愈久,並不代表能健康地活到人生終點。

從衛福部統計來看,2019年「不健康餘命」達到8.47年,創下近年來新高紀錄,顯示國人在愈來愈長壽的同時,人生最後一哩路因失能、臥床、嚴重慢性病等因素,造成生活無法自理的年數也持續攀升,未來長照需求勢必會增加。

市面上具有長期照護性質的商業保險概分為長照險、失扶險、特定傷病險,差異在於保障範圍,其中長照險是用「狀態」來認定,根據巴氏量表或其他臨床專業評量表,符合生理功能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之一者。

失扶險以「失能程度」做為理賠標準,因疾病或傷害致成失能程度第1至11級失能程度之一,依嚴重程度給付失能生活扶助金,由於每家保險公司的保單條款不同,部分提供一次性給付,另也有每月分期給付。

特定傷病險則用「傷病」來判斷,依各家保險公司設計不同疾病定義,提供十至30多項等特定傷病為保障範圍,如腦中風後障礙(重度)、嚴重阿茲海默氏症、嚴重巴金森氏症等,符合保單條款約定的特定傷病項目及其定義,即符合理賠標準。

此三類保險商品各有優缺點,中壽建議,投保時需特別了解定義及個人需求,可切合所需保障及避免日後理賠爭議,善用長照險、失扶險、特定傷病照護險等商品,以分散遭遇疾病時需特別照料的風險。

同時需考量不同風險之間的因果關係,國壽以重度癌症患者為例,可透過特病傷病險的保障支付高額醫療費,但也可能因治療而造成身體衰弱需要別人長期照顧,這時就須由長照險來分擔照顧費用。

※ 歡迎用「轉貼」或「分享」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;未經授權,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