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
1
最新消息
2
保險快報
3
終身險將貴到買不起,活超過85歲變懲罰?解析「保單縮水」時代4
https://www.twwanbao.com/ 萬寶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
Missing parameters [image]

相關連結: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5128859

跨年前爆發實支實付搶購潮,因為未來保單不再有高CP值。2年後台灣保險業接軌新制,大魔王的影響已開始,傳統終身險、儲蓄險消失,保障不再承諾到上天堂。保戶、業者到業務員,如何迎戰新時代?

保險-業務員-國泰-富邦-南山-增資-接軌-保單-終身險-定期險-儲蓄險-分紅保單圖片來源:王建棟攝、鄭郁勳繪
    

2023年12月29日,當所有上班族歸心似箭,腦袋裡琢磨著跨年連假怎麼過,大誠保經業務員林俞汝,卻像戰鬥陀螺般,見過一個又一個保戶,加班到半夜。「連假最後一天晚上10點多,我還邊直播邊寫要保書,」身兼直播網紅的她苦笑。

金管會突然公告實支實付險改革,新保單的設計,保戶看診花多少錢,就賠多少,不能靠保險賺錢,搶購潮迅速蔓延。但保險公司手腳更快,短短3天共5家公司宣布停售下架。

29日那天,幾乎每小時都有保單宣布停售。林俞汝於是爭分奪秒,把原本1月初才要碰面簽約的客戶,全部提早見了一圈。

更震撼市場的是,不只實支實付,新光人壽還宣布元旦起,連部份癌症險、重大傷病險、長照險也要停售,改版後再上架。其理由是,金管會本來就會調整責任準備金利率,新壽只是最早發動。

兩大魔王翻攪市場
以前一張保單能賣5年,現在賣半年

換言之,類似的改版潮,其他公司也將啟動。

這一波保戶搶購、業務員人仰馬翻的停售潮,背後是保戶對保障即將縮水的恐懼。未來,保單不但會漲價,更可能買不到。

過去幾年,保單頻繁改款、停售已經成為常態。在業界26年的南山人壽資深副總經理陳維新比較,以前一張保單可以賣3到5年,現在根本不可能。

「有些商品甚至不到半年就下架,」從業28年的凱基人壽(原中國人壽)處經理孫國城也感到煩惱,這表示業務員要不斷學賣新保單。

過去3年,台灣每年停售保單件數都高達3000張上下,甚至單月停售上千張。改款後新上架的保單,不是保障變少,就是理賠條件變嚴。

保險公司積極停售保單,正是因為2年後,即將接軌的IFRS17和ICS(新一代清償能力),兩者被視為業界的大魔王。

「這是保險業60年來的最大變局,」不只一位業界高層說。

【小辭典】IFRS17

考量保險業賣保單,商品生命週期很長,跟一般產業差異極大,因此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發布IFRS17,為保險業專屬的會計準則規範。
在新制底下,保險公司的負債,從現在依保單發行的歷史利率,改以市價衡量;且認列保險收入,須排除未來要還給保戶的儲蓄成分,這代表傳統儲蓄險對保險公司幾乎沒有利潤。

對保險公司而言,賣出一張保單,就是許下一個承諾。收到保費,可以拿去投資,變成公司的資產;但同時間,因為許下理賠承諾,保險公司就多了一個負債。

過去,一張保單的資產與負債,都是用投保當時的利率,與投資股債、不動產時的價格來記帳。但國際新潮流認為應該要反映市價,比較能看出企業真正的體質。
【小辭典】ICS(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)

國際保險監理官協會於2019年針對跨國保險集團制定的監理規範,其精神類似歐洲實行已久的Solvency II,較台灣現行的RBC嚴格。
保險業形容,RBC是算20年發生一次的風險,但ICS是算200年才發生一次的極端風險。金管會已考量在地特性,宣布業者有15年過渡期。

在資產面,台灣已先用市價記帳,而IFRS17就是要讓保單也真實反映市價。譬如30年前賣出的高利率保單,如果現在利率差高達5%,公司大股東得增資,想辦法把這個利差損補足。

ICS更是大魔王。未來,每一款保單都得單獨計算損益。昔日為了衝市佔賣賠錢保單,股東就得增資補足。

富邦人壽執行副總經理董采苓,解釋ICS的另一大變化,就是原本只要考慮20年一次的風險,但新制要把200年才發生一次的巨災極端風險納入。因為風險發生率變高,股東就得掏更多錢應變。

以新光人壽為例,一位內部人士估算,滿足現行增資要求,只要210億,但如果是ICS,就要增資一千億。

公司體質像照X光,動輒增資上千億

「就像牛肉麵店,從前主菜賺錢,小菜可以賠錢賣,因為要吸引為了小菜上門的客人,」一位精算師解釋,許多公司賣理賠條件較為寬鬆的實支實付險當作小菜,「但接軌後,連小菜都要賺錢才行。」

而透過這兩個新制,保險公司體質就像照X光,每一張保單、每一筆投資,五臟六腑都被照得清清楚楚。一有問題,金管會就會追著公司要增資補強,以保障消費者。

因應ICS,幾乎每家保險公司都在增資或發債。自2013年起,保險公司要配息都得金管會核准。

新光人壽至少9年沒配過息;凱基人壽雖有配息,但配息率逐年下滑;國泰人壽去年底公開聲明,2026年接軌前,不會考慮配息。

2020年至今,全體保險業已向股東拿錢超過上千億。

動輒百億、千億的增資壓力,讓保險業從昔日金雞母,變得乏人問津。

剛過30歲生日的三商美邦人壽,連續三次資本適足率不及格,只能賣樓、急尋策略投資人,花了整整一年,依舊乏人問津。「情況不明前,都會暫緩行動,」一家缺壽險公司的中段班金控董事長直言,要等財報清楚一點,才能評估。

三商美邦剛過30歲生日,仍在尋覓策略投資人。右2為董事長翁肇喜。(邱劍英攝)

產品改版》下架賠錢保單
終身險將貴到買不起,儲蓄險消失?

其實,增資、發債都只是解決過去的問題,接軌後,保單轉型才是決定保險公司未來命運的關鍵。

由於兩大魔王都不鼓勵保證利率,因此台灣市場賣了60年,保費固定、理賠固定的傳統終身險,未來勢必式微,即使有,也會變得貴到幾乎買不起。

早已接軌的歐洲市場,是台灣值得參照的例子。精算師出身的德商安聯人壽總經理林順才指出,歐洲已不賣終身險,理由是,保險公司找不到那麼長期的投資標的。

以台灣為例,公債最長30年,但國人平均壽命近80歲,「資產和負債年期不匹配(又稱錯配),會讓保險公司承擔更大風險,」林順才說。

人的一生愈來愈長,保險公司愈來愈不敢許諾終身,終身險將走入歷史。

投資市場每年都有黑天鵝、灰犀牛,保險公司也愈來愈不敢保證獲利,因此傳統儲蓄險也不見了。

過去,國人去銀行時會被推銷儲蓄險,只要換算利率比定存高,大家就趨之若鶩。但其實這樣的保單,保險成分低,只是委託保險公司代操投資,保證收益。IFRS17不鼓勵這種保單,因此必須拉高保額,公司能拿去投資的金額就變少了,收益跟著縮水,而且錢要鎖得更久,不能動。

國泰與富邦兩大巨頭的轉型,最能看出未來趨勢。

國泰富邦帶頭,推定期險、分紅保單

去年,富邦人壽睽13年重返分紅保單市場。董采苓解釋,分紅保單的概念是「和保戶分擔風險」,股市好就多分給保戶,股市差就少分一點,「如此一來,保險公司承擔的風險變少,對資本的需求就少一些。」

儲蓄險轉向分紅和投資型保單,正是反映保險公司不願獨自承擔利率風險,保戶買保單理財,要有風險意識。

至於終身險,國泰人壽走在最前面,從保障終身,變成保障「有限期間」。

國泰2年前投入高齡專屬保單,陸續開發一系列樂齡商品,涵蓋住院、手術、防癌、意外和長照,投保年紀限55歲以上。所有商品都是繳費10年、20年的定期險,最高保障到85歲。定期險保單,年紀一到就失效,保戶拿不回保費。

國泰人壽副總經理凃薏如解釋,對保戶而言,定期險有保費便宜的好處;對保險公司而言,也可避免終身險無法反映實際理賠情況,不利未來接軌的風險。

譬如,現在癌症發生率比30年前高很多,但保費固定的終身險保單,就可能讓公司賠錢。

產業龍頭一動,其他同業亦步亦趨。一向只賣投資型保單的法巴人壽,去年底進軍分紅保單;國泰開賣第一張高齡防癌險,半年後富邦、南山、三商美邦、全球人壽陸續跟進。

上一個 回列表 下一個